洞察市场格局
解锁药品研发情报

免费客服电话

18983288589
试用企业版

关于印发《江苏省口蹄疫防治计划(2017-2020年)》和《江苏省高致病性禽流感防治计划(2017-2020年)》的通知

发布日期

2017-03-29

发文字号

苏农牧[2017]5号

信息分类

地方性法规和规章

有效地区

江苏省

时效性

现行有效

实施日期

2017-03-29

颁发部门

江苏省农业委员会

正文内容

关于印发《江苏省口蹄疫防治计划(2017-2020年)》和《江苏省高致病性禽流感防治计划(2017-2020年)》的通知

苏农牧[2017]5号

2017年3月29日

各设区市农委:

  为认真贯彻落实《江苏省中长期动物疫病防治规划(2012-2020年)》,深入推进口蹄疫、高致病性禽流感的控制和消灭工作,我委组织制订了《江苏省口蹄疫防治计划(2017-2020年)》和《江苏省高致病性禽流感防治计划(2017-2020年)》。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附件1:江苏省口蹄疫防治计划(2017-2020年)

  为认真贯彻落实《江苏省中长期动物疫病防治规划(2012-2020年)》,进一步做好口蹄疫防治工作,有效控制和消灭口蹄疫,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以下简称《动物防疫法》)、《江苏省动物防疫条例》(以下简称《动物防疫条例》)等法律法规和《国家口蹄疫防治计划(2016-2020年)》,制定本计划。

  一、防治现状
  口蹄疫是由口蹄疫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的动物疫病。该病感染对象是猪、牛、羊及其它家养和野生偶蹄动物,易感动物多达70余种。该病具有感染动物种类多、传播速度快、传染性极强、引起的经济损失巨大等特点,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将其列为必须报告的动物疫病,我国将其列为一类动物疫病。我省高度重视口蹄疫防治工作,坚持预防为主、依法防控、科学防控策略,实施综合防控措施,口蹄疫疫情保持稳定控制,全省未发生区域性重大动物疫情。
  目前,我国仍是口蹄疫危害较为严重的国家之一,流行情况比较复杂。O型、亚洲I型、A型3种血清型口蹄疫病毒并存,猪牛羊等易感动物都有感染。其中,O型呈地方性流行,亚洲I型持续多年无疫,A型零星散发。加之,周边国家或地区常年发生口蹄疫,境外疫情传入风险极大,对我国构成严重威胁,特别是来自境外的O型、亚洲I型、A型变异毒株以及C型、SAT1型、SAT2型、SAT3型等其他血清型口蹄疫传入风险较大。国内活畜禽跨区域调运频繁,控制和消灭口蹄疫的工作仍将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防控工作任重道远。

  二、防治目标
  (一)目标
  到2020年,全省亚洲I型口蹄疫达到非免疫无疫,A型口蹄疫免疫无疫;O型口蹄疫维持控制标准。口蹄疫防治能力明显提升,省、市、县三级兽医实验室O型、亚洲I型、A型口蹄疫监测工作全面开展,有效防范境外变异毒株和C型、SAT1型、SAT2型、SAT3型口蹄疫传入。
  (二)工作指标
  到2020年,具体工作指标如下:
  1、工作机制:部门间和区域间均有口蹄疫联防联控协作机制,并良好运行。
  2、经费支持:口蹄疫预防、控制、扑灭、检疫和监督管理所需经费纳入各级财政预算。
  3、免疫状况:免疫区域易感家畜应免尽免,免疫效果达到合格标准。
  4、监测诊断:100%的地市级及30%以上的县级兽医实验室按国家要求有效开展口蹄疫病原学监测,100%的县级以上兽医实验室按国家要求有效开展口蹄疫血清学监测。
  5、检疫监管:规模养殖场出栏动物100%按规定申报检疫,凭检疫证明出售、运输和屠宰。
  6、宣传培训:家畜养殖集中地区县、乡、村干部防治知识知晓率达到80%以上,养殖人员防治知识知晓率达到90%以上;口蹄疫无疫区所有地市、县、乡、村干部和养殖人员防治知识知晓率达到100%,各级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与动物卫生监督机构防治人员、执业兽医和官方兽医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率达到100%。

  三、防治技术路线
  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对口蹄疫实行区域化管理,遵循“因地制宜、分区防治、分型控制”的原则,大力推进综合防治策略,严格落实免疫预防、监测净化、流通监管、应急处置、无害化处理、检疫监督等措施。
  对亚洲I型口蹄疫,采取全省范围内同步控制和消灭策略。在全面监测评价基础上,逐步退出亚洲I型口蹄疫免疫,采取检疫监管等措施维持无疫,最后达到全省非免疫无疫。
  对A型口蹄疫,采取分畜种、分区域、分阶段控制策略,通过免疫、监测净化等措施,逐步实现全省免疫无疫。
  对O型口蹄疫,采取分阶段、分区域控制策略。通过强制免疫、严格流通监管、持续监测净化等措施,在防疫基础条件较好的区域率先建设免疫无疫区或非免疫无疫区,最终实现全省部分地区免疫无疫或非免疫无疫。

  四、防治措施
  (一)监测与流行病学调查
  严格执行国家动物疫病监测与流行病学调查计划。进一步完善口蹄疫疫情监测网络,充分发挥各级兽医实验室作用,及时准确掌握病原分布和疫情动态,科学评估口蹄疫发生传播风险,及时发布预警预报。县级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以抗体监测和病原学初筛为主;地市级和省级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以病原学监测为主,开展局部地区的流行病学调查和风险评估。加大优势畜牧业产业带口蹄疫监测力度,在东北、中部、西南、沿海地区生猪、肉牛肉羊、奶牛等优势区,选择一定数量的养殖场户、屠宰场和交易市场作为固定监测点,持续开展监测。在免疫无疫区的养殖场设立哨兵动物。
  加强对可能接触过易感野生动物的畜群的监测。
  (二)强制免疫
  饲养动物的单位和个人,应当按照《动物防疫法》的规定切实履行强制免疫义务,严格执行国家和省口蹄疫免疫计划,在控制、净化和免疫无疫阶段实施免疫。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当开展以免疫抗体监测为主的免疫效果评价。省级畜牧兽医主管部门应根据防控实际建立口蹄疫免疫退出机制。
  (三)检疫监管
  加强动物产地检疫和屠宰检疫,强化活畜移动监管。严格限制易感动物从高风险地区向低风险地区流动。严格限制易感动物(种用动物除外)从其他区域向免疫无疫区或非免疫无疫区流通。严禁疫区动物及相关动物产品调出。
  逐步建立以实验室检测和动物卫生风险评估为依托的产地检疫机制,提升检疫科学化水平。严格执行《跨省调运乳用、种用动物产地检疫规程》,切实做好跨省调运乳用、种用动物产地检疫和流通监管工作。
  (四)应急处置
  完善应急预案,健全防控应急机制,强化应急培训和演练,完善应急防疫物资储备制度,做好各项应急准备工作。一旦发生疫情,按照“早、快、严、小”的原则,立即按口蹄疫防控应急预案和防治技术规范进行处置。在变异毒株和C型、SAT1型、SAT2型、SAT3型口蹄疫新发初期,按照外来动物疫病严格进行应急处置。
  (五)外疫防范
  坚持“内防外堵”。加强多部门合作,建立健全联防联控机制,严禁进口来自口蹄疫疫情国家和地区的偶蹄动物及相关产品。
  (六)生物安全管理
  加强从养殖到屠宰全链条的生物安全管理,推动家畜规模化、标准化养殖,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严格动物防疫条件审查,落实卫生消毒制度,提高生物安全水平。指导做好病死动物及其产品和废弃物的无害化处理工作。
  (七)无疫区建设评估
  建立健全无疫评估验收制度,完善评估程序和标准。达到国家规定的免疫无疫、非免疫无疫标准时,由省级兽医主管部门在自评估基础上,向农业部提出评估验收申请,经农业部组织验收合格后发布。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对辖区内口蹄疫防治工作负总责。各地畜牧兽医部门要积极协调有关部门,争取将口蹄疫防治计划重要指标和主要任务纳入政府考核评价指标体系,结合当地防治计划进展,适时开展实施效果评估,确保按期实现计划目标。各地畜牧兽医部门要在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加强部门协作,及时通报疫情形势和工作进展,及时调整完善防治策略和措施,推进口蹄疫防治工作。
  (二)强化技术支撑
  各级畜牧兽医部门要加强资源整合,强化科技保障,提高口蹄疫防治科学化水平。要依靠国家口蹄疫参考实验室和地方各级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的技术力量,发挥省级口蹄疫防治专家组作用,为口蹄疫防控提供技术支撑。
  (三)落实经费保障
  进一步完善“政府投入为主、分级负责、多渠道筹资”的经费投入机制。各级畜牧兽医部门积极协调财政等有关部门,依法将口蹄疫预防、控制、扑灭、监测、流行病学调查、检疫监督和无害化处理所需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并积极配合财政等有关部门加强相关经费监管,确保经费专款专用,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积极动员和引导社会各界为口蹄疫防治工作提供支持,统筹安排防治资源。
  (四)加强宣传培训
  充分利用各类媒体,通过不同方式加强动物防疫法律法规和口蹄疫防治知识宣传,提升公众防疫意识,建立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规范,引导企业、协会、养殖者、执业兽医等组织和个人积极参与口蹄疫防治计划的实施工作,确保防治计划顺利实施。定期开展口蹄疫免疫、监测等防治技术培训,不断提升相关人员的技术水平。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制定并实施口蹄疫防治培训方案。

  六、监督与考核
  省农委根据农业部制定的国家口蹄疫防治计划评估指标和方案,对各地区防治工作情况进行不定期检查,组织分年度、分阶段考核验收。

  对在口蹄疫防控工作中做出成绩和贡献的单位和个人,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给予表彰。

  附录:术语

  1、控制
  连续12个月以上,区域内抽样监测个体感染率≤0.1%。个体感染数量是指临床病例和病原监测阳性数量之和。

  2、净化
  连续12个月以上,区域内无口蹄疫临床病例,口蹄疫病原监测阳性率≤0.1%。

  3、免疫无疫
  在采取免疫措施条件下,区域内连续24个月以上无口蹄疫临床病例,连续12个月以上口蹄疫病原监测为阴性。

  4、非免疫无疫
  在停止免疫措施条件下,区域内连续12个月以上无口蹄疫临床病例,口蹄疫病原监测为阴性。

  附件2:江苏省高致病性禽流感防治计划(2017-2020年)

  为认真贯彻落实《江苏省中长期动物疫病防治规划(2012-2020年)》,进一步做好高致病性禽流感防治工作,有效控制和消灭高致病性禽流感,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以下简称《动物防疫法》)、《江苏省动物防疫条例》(以下简称《动物防疫条例》)等法律法规和《国家高致病性禽流感防治计划(2016-2020年)》,制定本计划。

  一、防治现状
  高致病性禽流感是由A型流感病毒引起的禽类烈性传染病。该病具有发病急、传播快、发病率和死亡率高等特征,对家禽业危害巨大。该病可感染人和其他哺乳动物,对人类健康构成持续威胁,可导致严重的经济损失和公共卫生危害。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将其列为必须报告的动物疫病,我国将其列为一类动物疫病。
  省委、省政府始终高度重视高致病性禽流感防治工作。近年来,各地各有关部门按照省委、省政府统一部署,坚持预防为主,实施免疫与扑杀相结合的综合防治措施,加大防控工作力度,高致病性禽流感防控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全省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家禽疫情报告起数和人感染病例数多年来处于较低水平,为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平稳发展和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做出了重大贡献。
  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基因型复杂、变异快。我省环境中禽流感病毒时有检出,而且有H5N1、H5N2、H5N6等多个亚型。省内水网密布,有全球多条候鸟迁徙路线,家禽饲养密度较高,标准化规模化养殖水平仍需进一步提升,群众活禽消费习惯未发生根本改变,活禽跨区域调运频繁。因此,发生疫情的风险持续存在,高致病性禽流感防治任务十分艰巨。

  二、防治目标
  (一)目标
  到2020年,全省所有种禽场达到净化标准;生物安全隔离区达到免疫无疫标准;全省维持控制标准。高致病性禽流感防治能力明显提升,在巩固H5亚型高致病性禽流感防控效果的基础上,建立健全H7亚型高致病性禽流感风险防范、监测预警和应急处置机制,有效防范H7亚型禽流感风险,有效保障养禽业生产安全、家禽产品质量安全和公共卫生安全。
  (二)工作指标
  到2020年,具体工作指标如下:
  1、工作机制:部门间和区域间均有禽流感联防联控协作机制,并良好运行。
  2、经费支持:高致病性禽流感预防、控制、扑灭、检疫和监督管理所需经费纳入各级财政预算。
  3、免疫状况:免疫无疫区和达到控制标准区域的家禽应免尽免,免疫效果达到合格标准。
  4、监测诊断:100%的地市级及30%以上的县级兽医实验室按国家要求有效开展禽流感病原学监测;100%的县级以上兽医实验室按国家要求有效开展禽流感血清学监测。
  5、检疫监管:规模养殖场出栏家禽100%按规定申报检疫,凭检疫证明出售、运输和屠宰。
  6、宣传培训:家禽养殖集中地区的县、乡、村干部防治知识知晓率达到80%以上;养殖人员防治知识知晓率达到90%以上;禽流感无疫区所有地、县、乡、村干部和养殖人员防治知识知晓率达到100%,各级动物疫病预防控制和动物卫生监督机构防治人员、执业兽医和官方兽医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率达到100%。

  三、防治技术路线
  根据流行率和病毒变异的动态变化,适时在强制免疫、扑杀、监测清群等不同策略中做出科学选择。当高致病性禽流感个体流行率>0.1%时,采取免疫预防和提升生物安全防护能力相结合的防治策略,适当进行扑杀,提高易感家禽保护水平,降低环境中病原含量。当高致病性禽流感个体流行率≤0.1%时,有条件的地区或生物安全隔离区逐步退出免疫,采取扑杀与净化相结合的策略。
  通过认证的非免疫无疫区和养禽场,采用监测和检疫监管等策略维持无疫。定期评估家禽卫生状况,确定防治计划实施进展阶段,及时调整完善免疫、监测、扑杀、检疫监管、消毒等技术措施。
  完善区域化管理制度,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开展生物安全隔离区建设。

  四、防治措施
  (一)监测与流行病学调查
  严格执行国家和省级动物疫病监测与流行病学调查计划。进一步完善高致病性禽流感监测体系,健全疫情报告机制,持续开展疫情监测和流行病学调查工作,及时准确掌握病原分布和疫情动态,科学评估疫情传播风险。县级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以抗体监测和病原学初筛为主;地市级和省级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以病原学监测为主,开展局部地区的流行病学调查和风险评估。
  在控制、净化、免疫无疫和非免疫无疫等不同阶段,监测重点和数量各有不同。免疫无疫区以病原监测为主,免疫无疫区的养殖场设立哨兵动物;非免疫无疫区以血清学监测为主,样本量按证明无疫的方式进行抽样。对家禽优势产业区、高风险地区、野禽家禽生态界面,以掌握禽流感病毒分布及演化态势为调查监测目标。
  无疫区监测频次和数量按照国家动物疫病监测与流行病学调查计划相关规定,按照证明无疫的要求执行,其他区域按照预期流行率和置信度确定年度监测采样数量。
  (二)强制免疫
  饲养动物的单位和个人,应当按照《动物防疫法》《动物防疫条例》的规定切实履行强制免疫义务,严格执行国家和省级禽流感免疫计划,在控制、净化和免疫无疫阶段实施免疫。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当开展以免疫抗体监测为主的免疫效果评价。省级畜牧兽医主管部门应根据防控实际建立禽流感免疫退出机制。
  (三)检疫监管
  进一步完善家禽市场准入制度,严格无疫区和生物安全隔离区调入家禽的准入条件,严格控制活禽尤其是水禽的跨区域流通,鼓励家禽冰鲜产品的流通。逐步建立以实验室检测和动物卫生风险评估为依托的产地检疫机制,提升检疫科学化水平。严格执行《跨省调运乳用、种用动物产地检疫规程》,切实做好跨省调运种禽产地检疫和流通监管工作。
  (四)应急处置
  完善应急预案,健全防控应急机制,强化应急培训和演练,完善应急防疫物资储备制度,做好各项应急准备工作。对已退出免疫的地区和禽群采取严格扑杀政策;对实施免疫的地区和禽群适当调整扑杀政策,根据疫点周边地区免疫状况确定扑杀范围。对监测阳性水禽执行同群扑杀政策;对监测到的新毒株,按新发病严格进行应急处置。
  (五)外疫防范
  加强多部门合作,建立健全联防联控机制,形成防控合力,重点防范H7亚型禽流感等境外疫情的传入。严禁进口来自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国家和地区的禽类及相关产品。
  (六)生物安全管理
  加强从养殖到屠宰全链条的生物安全管理,建立完善家禽生物安全隔离区建设标准和技术规范,实现区域内家禽生产、疫病控制和养殖环境标准化管理;以种禽产业为重点,建设肉鸡、蛋鸡、水禽的祖代、父母代及孵化场生物安全隔离系统,兼顾建设商品代养殖场、屠宰场、饲料厂等生物安全屏障保护系统。
  落实卫生消毒制度,完善养禽场和高风险地区环境消毒技术方案,净化养殖环境。对家禽孵化场、养殖场、屠宰场、活禽市场和兽用生物制品生产企业等场所的病死家禽及其产品和废弃物严格实施无害化处理。按照国务院和省政府有关文件要求,建设覆盖饲养、屠宰、经营、运输等环节的病死禽无害化处理体系,构建科学完备、运转高效的病死禽无害化处理机制。
  加强动物防疫条件审查。制定完善动物饲养、屠宰、活禽交易等场所防疫条件审查标准,有效推进防疫条件审查,重点提高祖代以上种禽场和已通过防疫条件审查养禽场的生物安全水平。加强活禽交易市场防疫条件监督检查。
  加强家禽优势产业带疫病防控。在家禽生产密集地区应合理规划家禽产业带和养殖场布局,大力推广标准化、集约化、规模化养殖模式。大中城市、候鸟迁徙带及养殖密度较低地区可根据实际情况划定风险区,采取限养或禁养措施。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对辖区内高致病性禽流感防治工作负总责。各地畜牧兽医部门要积极协调有关部门,争取将高致病性禽流感防治计划重要指标和主要任务纳入政府考核评价指标体系,结合当地防治计划进展,适时开展实施效果评估,确保按期实现计划目标。各地畜牧兽医部门要在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加强部门协作,及时通报疫情形势和工作进展,及时调整完善防治策略和措施,推进高致病性禽流感防治工作。
  (二)强化技术支撑
  各级畜牧兽医部门要加强资源整合,强化科技保障,提高高致病性禽流感防治科学化水平。要依靠各级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和科研院所的技术力量,为高致病性禽流感防控提供技术支撑。各级畜牧兽医部门积极协调财政等有关部门,依法将高致病性禽流感预防、控制、扑灭、监测、流行病学调查、检疫监督和无害化处理所需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并积极配合财政等有关部门加强相关经费监管,确保经费专款专用,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积极动员和引导社会各界为高致病性禽流感防治工作提供支持,统筹安排防治资源。
  (三)加强宣传教育
  在监测和流行病学调查基础上,系统评估不同养殖模式下面临的禽流感风险。定期开展防治技术培训,利用各种媒体开展禽流感防控知识宣传,引导公众逐步转变家禽“现宰现卖”的消费习惯,全面推广“规模养殖、集中屠宰、冷链流通、冰鲜上市”的养殖流通消费模式。加快推进家禽全产业链的转型升级,在大力发展标准化规模养殖、提升养殖环节生物安全水平的基础上,鼓励有条件的家禽养殖企业转变营销方式,向屠宰加工、冰鲜销售等环节延伸,促进家禽产品消费由活禽销售逐步向冰鲜上市过渡。
  (四)强化合作机制
  建立完善各部门协作联动机制,加强与卫生等相关部门和系统间的信息沟通与技术交流,强化联防联控。

  六、监督与考核
  省农委根据农业部制定的国家高致病性禽流感防治计划评估指标和方案,对各地区防治工作情况进行不定期检查,组织分年度、分阶段考核验收。

  对在高致病性禽流感防控工作中做出成绩和贡献的单位和个人,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给予表彰。

  附录:术语

  1、个体流行率
  在特定的动物群体或区域内,某时间点或观察期内的病例数与观察动物总数的比值,通常用百分数表示。

  2、发病率
  在特定时间内,特定目标群高致病性禽流感的新发病例数与观察动物总数的比值,通常用百分数表示。

  3、控制
  在一定区域内,连续12个月,禽群高致病性禽流感个体发病率≤0.1%,并持续采取防治措施。

  4、净化
  在一定区域内,将高致病性禽流感的发病率降低为0,并持续采取防治措施。

  5、免疫无疫
  经血清学、病原学和哨兵禽监测证实,采取免疫措施防治禽流感的区域或生物安全隔离区(企业)连续12个月无感染,可申请免疫无疫。区域采样检测的频率应不超过6个月,生物安全隔离区(企业)的采样检测频率不超过21天。

  6、非免疫无疫
  非免疫地区或生物安全隔离区(企业)连续12个月未监测到家禽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若分离到禽流感病毒经证实均为低致病性的,可申请非免疫无疫。已认证的地区或生物安全隔离区(企业)暴发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采取严格的扑杀政策后,经过持续3个月监测证实确无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感染,可申请恢复非免疫无疫。

  7、生物安全隔离区(企业)
  生物安全隔离区(企业)是指处于同一生物安全管理体系中,包含一种或多种规定动物疫病卫生状况清楚的特定动物群体,并对规定动物疫病采取了必要的监测、控制和生物安全措施的一个或多个动物养殖、屠宰加工等生产单元。单元是指具有明确的流行病学关联,且暴露某一病原的可能性大体相同的动物群。通常情况下是指处于相同环境下或处于共同管理措施下的一个禽群。

<END>

最新政策法规资讯

对摩熵医药数据库感兴趣,可以免费体验产品

同地域最新地方性法规和规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