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市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苏州市医疗卫生资源补缺补短“123”方案的通知
苏府办[2018]27号
2018年2月5日
各市、区人民政府,苏州工业园区、苏州高新区、太仓港口管委会;市各委办局,各直属单位:
经市政府第30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将《苏州市医疗卫生资源补缺补短“123”方案》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
苏州市医疗卫生资源补缺补短“123”方案
为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解决好医疗卫生领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对照国家、省和苏州市卫生与健康大会精神,建设与千万级城市人口需求相适应、与苏州经济社会发展相匹配的现代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加快我市卫生资源补缺补短优化配置,根据《健康苏州2030规划纲要》《苏州市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总体方案(2016~2018年)和行动计划》《苏州市“十三五”卫生与健康规划》《苏州市医疗卫生设施布局专项规划(2011~2020)》《苏州市医疗机构设置规划(2016~2020年)》,在认真梳理和研究当前市级医疗卫生资源问题的基础上,制定本方案。
一、当前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十二五”期间我市完成了市中医院迁建、市立医院本部门诊楼、苏大附一院平江总院一期、苏大附儿院园区总院等重点基本建设项目,医疗服务体系初步完善,一定程度缓解了看病难问题。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一核四城”新架构、疾病谱的变化和市民健康需求日益增长,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短板问题日益凸现,主要在空间、功能、发展、基层等方面呈现明显不足,具体表现为:
一是空间型短板。吴中区太湖新城板块缺少三级综合医院,不利于太湖新城高水平集聚开发和功能完善。
二是功能型短板。目前我市尚无三级妇幼保健院、三级康复医院和肿瘤医院,医疗服务体系尚不健全。
三是发展型短板。苏大各附属医院由于体制原因,建设发展投入机制上存在政策性短板。市疾控中心和市中心血站等专业公共卫生机构业务用房长期短缺,制约了业务向纵深发展。
四是基层型短板。部分地区基层卫生服务机构由于多种原因,布局不合理,部分街道尚未设置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服务能力和水平达不到省级建设标准。
二、建设目标
通过实施医疗卫生资源补缺补短“123”方案,即迁建市疾控中心,新建二个三级医院(市妇幼保健院和太湖新城医院),提升三个水平(提升苏大附属医院区域服务能力水平,提升市属医院专科特色水平,提升公共卫生和基层卫生机构配置标准与发展水平)。到2020年,我市医疗资源要素配置实现“三提升一适宜”(即总床位数、社会办医床位数、基层机构床位数提升,公立医院床位规模保持适宜)、“三加强一健全”(即加强苏大附属医院、市属医院、社区卫生,健全急慢分治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目标,基本建成与苏州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与居民健康需求相匹配、布局合理、功能完善、优质高效的现代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为实现分级诊疗、急慢分治、医养融合、疾病防控和持续提升市民健康水平奠定坚实的医疗卫生资源基础。
三、建设方案
(一)迁建苏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随着社会对公共卫生服务的需求不断增长,特别是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检验检测要求不断提高,苏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苏州市卫生检测中心)现有房屋面积和内部结构难以满足发展需要。
在相城区择地新建市疾控中心,规划用地约50亩,计划2018年完成选址,确定建设规模及方案,完成项目建议书批复;完成项目设计方案,通过环境影响评价、能源技术评价、交通影响评价等专项评估,完成项目可行性研究方案审批;完成初步设计,审定投资概算,进行工程招标,力争年内开工。2019年进行地下结构工程建设,力争完成地下结构工程。2020年完成地上结构,进行内外装修,力争年内基本完成。
(二)新建苏州市妇幼保健院和太湖新城医院。
1.新建市妇幼保健院。在相城区选址建设一所市属三级妇幼保健院,弥补我市无三级妇幼保健院的体系不足,促进医疗救治水平特别是危重症抢救能力的提高。项目规划用地约100亩,设置床位800张,其中妇、产科600张、儿科200张,建筑面积16.82万平方米,其中业务用房11.11万平方米。计划2018年完成选址,确定建设规模及方案,完成项目建议书批复;完成项目设计方案,通过环境影响评价、能源技术评价、交通影响评价等专项评估,完成项目可行性研究方案审批;完成初步设计,审定投资概算,进行工程招标,力争年内开工。2019年进行地下结构工程建设,力争完成地下结构工程。2020年完成地上结构,进行内外装修,力争年内基本完成。
2.新建太湖新城医院。吴中区太湖新城是苏州“一核四城”城市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规划面积30平方公里,规划人口40万。结合空间短板补缺,在吴中区太湖新城启动区规划新建一所三级甲等综合医院,重点发展肿瘤特色专科。
项目规划用地约120亩,设置床位1000张,其中肿瘤科床位600张。建筑面积23.38万平方米,其中业务用房15.45万平方米。计划2018年开展前期准备工作,完成选址;确定建设规模及方案,完成项目建议书批复;2019年完成项目设计方案,通过环境影响评价、能源技术评价、交通影响评价等专项评估,完成项目可行性研究方案审批;完成初步设计,审定投资概算,进行工程招标,项目开工;2020年完成地下结构工程。
(三)提升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及配置标准水平。
1.提升苏大附属医院区域服务能力水平。积极探索省市共建的模式,全力推进苏大附一院总院二期建设,支持苏大附一院创建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血液学);加快苏大附二院新区医院建设,力争2018年投入使用;统筹各方资源、探索对儿科等紧缺专业人才在培养、招聘上的倾斜政策,加大扶持力度。积极引进医学专家团队,提升苏大各附属医院重点学(专)科在全国的排名,打造区域医疗服务中心。
2.提升市属医院专科特色水平。在科学分析现有学(专)科能力水平的基础上,按照整体推进、错位发展、优化服务的原则,优化整合现有资源,做强做大市属医院,提高城市首位度。继续做强全市有影响的优势专科,错位发展心理卫生、眼耳鼻喉、口腔等薄弱专科,提升心血管科、神经内科、呼吸科等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服务能力;建设市康复医院,加强身心功能康复治疗学科建设,促进意外伤害和疾病所致的残疾、术后恢复等患者恢复日常生活、学习和劳动能力,减轻疾病带来的经济负担和生活压力;弘扬吴门医派,推进市中医医院脾胃科、骨伤科、中医妇科等重点专科建设和市属综合医院中医科建设。
3.提升公共卫生和基层卫生服务机构配置标准与发展水平。将市中心血站迁入现市疾控中心地块(三香路72号),并对现有建筑物按血站建设要求进行改造,以解决血站检验、血库、实验室等业务用房的实际困难。
进一步完善基层基本公共功能配置,全面提升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标准化建设水平,到2020年,全市高标准新建改扩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60家。中心覆盖不到的地方按需设置社区卫生服务站。以健康市民“531”行动计划为抓手,通过引进、吸收、培养、培训和帮扶,全面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医务人员的个性化健康教育能力、综合化健康管理能力、精准化疾病筛查能力和规范化疾病诊疗能力,全面向市民健康管理综合服务平台转型。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由市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常务副市长、分管副市长任副组长,市政府秘书长、分管秘书长、市卫生计生、编办、发改、国土、住建、规划、财政、人社等部门和各市、区政府(管委会)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市医疗卫生资源补缺补短“123”方案实施领导小组(见附件),负责重大事项的决策,统筹推进医疗卫生资源的优化配置。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市卫生计生委,负责日常事务。
(二)加强部门协作。领导小组各成员部门要根据各自职责,主动做好医疗卫生资源补缺补短中涉及的规划调整、项目论证和立项、资金保障等工作,研究制定重点任务及分步实施计划,协调加快项目实施进度。
(三)加强重点推进。医疗卫生资源补缺补短是一项系统工程,“一迁建、二新建”是具体实施路径的启动点,相关项目的选址定点和加快实施是启动工作的重中之重,必须精心组织,扎实推进,为各项建设工作有序开展奠定基础。
附件:苏州市医疗卫生资源补缺补短“123”方案实施领导小组名单
组 长:李亚平 市长
副组长:王 翔 常务副市长
曹后灵 副市长
成 员:杨知评 市政府秘书长
马九根 市政府副秘书长
陈淑丽 市编办主任
凌 鸣 市发改委主任
吴 炜 市财政局局长
朱 正 市人社局局长
吴维群 市国土局局长
邵 庆 市住建局局长
张 剑 市规划局局长
谭伟良 市卫生计生委主任
黄 戟 张家港市市长
周勤第 常熟市市长
王建国 太仓市市长
杜小刚 昆山市市长
李 铭 吴江区区长
陈 嵘 吴中区区长
张永清 相城区区长
徐 刚 姑苏区区长
周旭东 苏州工业园区管委会主任
吴新明 苏州高新区管委会主任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市卫生计生委,办公室主任由谭伟良兼任。